28岁的厦门姑娘雪旺(化名)手机里存了上百张不同城市菜市场的照片保宇配资。
“我去任何一个城市旅行,一定会先去看当地的菜市场。”雪旺是一名“菜市场爱好者”。近日,她告诉中新经纬,今年以来她去了十几个地方旅游,每一站她都会去“打卡”当地的菜市场。
像她一样对菜市场“上头”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社交平台上,“market walk”(漫步菜市场)正成为“city walk”之后一大旅游潮流。一些城市的“网红”菜市场吸引大量游客打卡,有的节假日期间人流量超10万。菜市场为何成了“旅游胜地”?
“market walk”火了
马蹄声回荡在清晨的石板路上,背着竹篓的村民在集市里穿梭往来,年幼的自己跟在妈妈身后背着竹篓挑选新鲜的蔬菜——这是博主“果壳里的麦田”(下称麦田)记忆中最早的菜市场景象。现在在全国各地旅游逛菜市场时,她常常会有“回到小时候” 的亲切感。
来自四川大凉山的“95后”彝族姑娘麦田如今已经走过30多个菜市场,其中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云南孟连的菜市场——这座靠近边境的小城菜场,充满了原生的“野气”与烟火气。
她告诉中新经纬,在这里,很多摊贩都是把自家种的食材直接带到菜场售卖,没有标准化的货架,摊主常用几片芭蕉叶铺在地上当摊位,还有人背着传统样式的包赶集。这种朴素又原生态的交易方式,让她直观感受到食材的新鲜与当地生活的本真。
除了南方菜场,内蒙古的菜市场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去年10 月,她在内蒙古逛菜场时,正赶上大兴安岭浆果成熟的季节,菜场里随处可见用红色桶装着的蓝莓、不知名野果,还有松果等特色物产,而且蔬菜、水果多是成大捆售卖,“风格粗犷直接,充满了北方菜市场特有的气质”。
内蒙古某菜市一角 图片来源:麦田
雪旺逛菜市场的“启蒙”则来自家乡福建厦门的第八市场。“小时候但凡有外地朋友来厦门玩,我一定会先带他们去第八市场。”雪旺说,那里有当天最新鲜的鱼货,外地朋友大多没见过那么多新鲜水产。
对她而言保宇配资,第八市场不仅是一个海鲜市场,更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验空间。“旁边的副食品区有小食摊,可以品尝当地早餐,所有的叫卖声都是当地方言,是一个城市最浓缩的感觉。”
今年以来,雪旺从厦门出发一路向北去了十几个城市旅游,在菜市场里她感受到了饮食文化的渐变与流转——从厦门清晨的一碗面线糊,到福州街头热气腾腾的锅边糊,再往北走又能邂逅另一番风味。
“在菜市场旅游不仅让我领略到各地独具特色的饮食风貌,也直观地感受到物产、物价乃至生活习俗的差异与变迁。这种亲眼见证文化脉络在眼前徐徐展开的体验,正是我最着迷的地方。”雪旺说。
菜市场一角 图片来源:雪旺
家住北京的慧慧(化名)这几年开始爱上逛菜市场。第一次去南方的菜市场,她便“大开眼界”:花归花,梗归梗,叶归叶——在广西南宁的菜市场上,南瓜的各个部分都分开售卖,也各自成为不同美食的原料。
慧慧在逛菜市场 图片来源: 慧慧
摊主们精细的服务也给她留下深刻印象:“不管买什么菜,他们都会问你怎么吃;如果你不会做,他们会教你怎么做,而且会帮你改刀。”
通过逛菜市场,慧慧感受到了生活的本真和各地文化的差异。对她来说,逛菜市场已经成为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之一。如今,她每到一个城市都会挑出一两天专门去逛菜市场。
“即使不买东西,单逛着我也觉得舒服。我也不做攻略,但也常能遇到当地特色小吃,部分小馆子的美食甚至比大餐馆更美味,如果刚好碰上了爱吃的就更会觉得这一天赚到了。”慧慧说。
“95后”姑娘西柚(化名)平常不爱下厨,但也是菜市场的忠实爱好者。“现在都说公园20分钟效应,对我来说菜市场也有20分钟效应。”所谓“公园20分钟效应”,指的是即便不运动,在公园待上20分钟保宇配资,也能放松身心、恢复能量。
“每次去菜市场看到五颜六色的水果和应季蔬菜,尤其是去旅游时逛菜市场还能认识当地的特色水果和蔬菜,听着耳边不同乡音的叫卖声,对我来说都特别治愈。”西柚说,她平常在家时便喜欢在下班后去逛菜市场,去旅游时也会选择离菜市场较近的酒店或者民宿居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也经常在旅游途中去逛当地的菜市场。
她表示,游客爱上逛菜市场,是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外延不断拓宽的体现。传统旅游多局限于团队旅游下的点对点旅游,当下的旅游更关注沉浸式旅游和体验。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也持续拓展,本地生活,山野田间,街头巷尾,商超菜场,只要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要素场景,均可成为旅游吸引物。菜市场从日常消费场所转变为游客愿意打卡的地点,正是旅游边界突破、游客视角转向“体验本地生活”的证明。而菜市场作为城市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是承载本地生活方式的关键场景,其生活化属性决定了长期吸引力。
菜市场如何做到双赢?
在小红书上,菜市场漫游指南这一话题浏览量已超1.16亿,相关笔记超过30万篇;豆瓣上,“菜市场爱好者”小组组员已经超过16万人。
在点评网站上,一些网红菜市场的评价条数丝毫不亚于传统的旅游景点。如位于云南昆明五华区的“大观篆新农贸市场”评价有近7000条,不少网友在评价中称其为“来昆明旅游必打卡的景点”。
据报道,今年暑假期间,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迎来客流高峰,每天有6万多人进到市场,其中有近一半是外地游客。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昆明市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农贸市场,篆新农贸市场日常人流量达4万至5万,节假日高峰期可达10万人次。
随着游客尤其是年轻人不断涌入,菜市场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近年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多地对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智慧化升级,拓展了其服务功能。
多名受访者指出,“更规范更干净”是最明显的趋势。
麦田在逛浙江杭州西湖区的文二菜场时便发现,这家网红菜市场整体环境干净整洁,摊位布局规范有序,是“典型的大城市规范化菜场”。
据麦田观察,年轻人对菜场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审美升级”上,都是顺应年轻人审美需求的细微调整,但并未改变菜场 “服务本地生活” 的核心。她提到,身边的 95 后、00 后朋友中,不少人在旅游时都爱逛菜场,大家会关注菜场的在地特色和拍照出片感,但本质上还是喜欢那份烟火气。
据杭州市西湖区委区政府官方公众号“美丽西湖”近日发文介绍,文二菜市的前身,是1999年由旧厂房改建的文二街农贸市场。2023年底,这座市场顺应城市发展,迎来重大更新,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
据上述文章,升级后的文二菜市分区清晰,A馆主营蔬菜、水果、熟食和副食,B馆聚焦肉类、水产、生鲜,沿街则嵌入了本地小吃、品牌餐饮、咖啡馆、炒货店、修理铺等多元业态。这种“菜场+”的模式,模糊了买菜与休闲的界限,创造了全新的消费体验。该文章还提到,文二菜市营收较改造前增长86%。
据媒体报道,为提升消费者和游客的购物体验,大观篆新农贸市场从今年开始对市场全面升级改造。其中成效最为显著的1号大棚,也是市场的核心区域。货品上,在保留原有蔬菜水果主体业态的基础上,新增多元化品类。品类覆盖从日常菜篮到高端文创,商户组合兼顾传统老店与网红新锐,不仅满足市民民生采购需求,更成为游客体验云南在地风物的首选窗口。
也有一些游客担忧,菜市场“网红化”后是否会失去其本真的味道?
雪旺提到她此前经常去的一个菜市场,正逐渐变成一个游客必打卡的地方,现杀现吃的餐厅变多,小吃店变多,但真正卖给本地人的生鲜产品在锐减。
“如果这个菜市场被网红化、景点化,就失去了最鲜活当下的生命力。那我去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生鲜在超市也都买得到。”雪旺说。
吴丽云建议,各地文旅部门无需刻意改变菜市场的原有形态。菜市场的吸引力恰恰源于其真实的生活样貌——无论是摊位格局、售卖内容,日常经营模式,还是浸润其中的烟火气,这些原生属性都是吸引游客的关键。若强行改造或使其 “网红化”,反而可能破坏其核心魅力,干扰商贩正常经营。
“对于高打卡量的菜市场,可考虑在菜市场外部区域设置适配的打卡场景,满足游客的打卡需求保宇配资,既不干扰内部正常经营秩序,也不会推高摊位租金、改变菜市场原有结构,实现游客体验与本地经营的双赢。”吴丽云建议。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