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至28日金八号配资,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在广州、江门举行。
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参观“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展。 李梦醒 拍摄
活动邀请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中国作协副主席、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麦家,广西作协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东西,上海市作协主席孙甘露等全国知名作家、专家,以及长三角地区作协负责同志,全国名社、名刊、名编代表,港澳和内蒙古、新疆作家,广东青年作家等300余人参加。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开幕当天,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论坛、“文心相照·岭南与江南的对话”作家对谈直播举办,还将举办“文学名家之夜”著名作家讲座、起笔珠江“名社、名刊、名编”笔会、科幻舞台剧《中国轨道号·春》演出、“湾区之上的南方再造”诗歌之夜等17场活动,并发布15项广东重点文学项目。
活动现场。李梦醒 拍摄
延伸阅读
文学之周众家之言金八号配资
江扬(香港作家联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文学的新大众表达必须坚守人文精神的内核
香港文学的新大众表达应该根植于其独特的双语境甚至多语境的生态,并以此转化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香港中英并用,多元文化交汇,新时代的表达不再是简单的翻译或传译,而是深度利用数字媒介将这种语言和文化的杂糅性转化为创作优势,以一种新颖、国际化的语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中的香港篇章。其次,新大众表达意味着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构建虚拟与现实的重叠城市。香港地狭人稠,但数字空间无限。文学创作可以让读者行走于文学构建的世界之中,这种表达将文学的静态阅读转化为动态的、可探索的沉浸式体验,来拓展文学的感知维度。
在商业浪潮与流量逻辑中保持清醒。香港是商业都市,但文学不能完全被市场绑架。无论是表达都市人的生存焦虑、身份探寻,还是记录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命运,亦或是挖掘历史尘埃中的珍贵记忆,香港文学最打动人的始终是那份对人的深切关怀和对城的复杂情感。应该说,新时代的香港文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不必再困于雅俗或中西的二元争论,而是可以大胆的拥抱新科技,深入大众,在融合与创新中开辟全新的表达疆域。让我们期待香港文学能以它一贯的灵活、开放与韧性,打造出既具本土特色又具时代气息,既能深入本地社群又能连接整个世界的新大众表达范式,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注入新的充满活力的香港动能。
姚风(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中葡文化交流专委会副主任):澳门可作为大湾区文学扬帆出海的起航地
文学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世界和传递价值观,也是打造一城一地形象最持久、最有效的宣传方式。讲好粤港澳大湾区故事,就是讲好中文学应是使命担当的先行者。大湾区建设和大湾区文学建设不是剥离的,真正了解“一国两制”下今天的港澳社会社情和民心,是做好湾区文学建设工作的前提,坚持这个前提才能以文学的软实力促进软联通、硬联通和心联通。
澳门可作为大湾区文学扬帆出海的起航地。回归前,澳门人经历了从身份问题的自我探寻到文化自觉的过程。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之后,在国家的支持下,特区政府出台了诸多文化的保护和扶持政策,我们在本土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内望自省,澳门文学发展的目标日渐清晰,回归25年来,也是澳门文学从他者的观望到成为中国文学的参与者、建设者的重要发展历程。如果说在澳门回归祖国这一节点上,引发澳门作家思考澳门人的身份问题,那么回归祖国后,澳门文学的创作主题则更多围绕澳门如何被看见,还有澳门文化、澳门人及其价值观。澳门作家力求以文学形式来塑造和表达澳门,可视为文学里的澳门。它体现了中华文化和其它文化互为融合的历史过程,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文化场域,其中包含了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土人葡人文化和归侨文化的话语体系,形成了澳门文学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质。而澳门文学所指的正是涵盖了使用中文和古语创作的作品,在大湾区文学中尽管体量不大,却以鲜明特色独树一帜。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定位是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并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既有和内地的血脉相连,又有和香港乃至葡语系国家的紧密联系,延续了澳门曾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第一站,澳门也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枢纽角色。今天的澳门可以作为大湾区文学扬帆出海的起航地,在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上继续发挥作用。澳门在推进中国文学与巴西出版社合作,将实现人民文学期刊图文版在巴西的落地发行。
马文运(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现在互联网蓬勃发展,人民对文化生活有新的需求和新的表达。所以我们现在的这个文学的形态和文学创作的主体,也在日益丰富和扩大。所以我觉得,出现了人民写人民这样的一个现象。特别是我们像长三角跟大湾区,有很多的共同点。我们同样是通江达海,同样是对外开放,同样是包容的,在都市、城市写作,还有科技、人民生活方面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心意相通的一些地方。都是在城市群里边,有很多新的务工群体。当中出现了也有许多书写者来书写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的心声。这些是我们应该要关注的一些现象,能够通过他们来写出一些新时代的精品力作,能够表达人民的这种心声,展现我们新时代的万千气象。
今后我们可以共同书写我们的江南文化跟岭南文化。另外,也可以通过我们的国际化平台,能够把我们的优秀作品向国外传播、向世界传播,讲好了长三角的故事和大湾区的故事。此外,上海跟广东都有很好的影视化转化的平台。我们会发挥文学的基础,和模体源头的作用,把优秀的文学作品,转换成优秀的影视、戏剧等等各方面进行一些转化。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李梦醒
【实习生】翟孟帆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编辑】李卓华 陈健鹏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叶石界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